提要: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应以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北京和天津两核”为合作载体,找准产业对接协作和互补互促的发力点,形成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建成一个“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和一体化新格局。
一、京津冀产业定位与总体战略思路
强化北京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源地位,天津的产业创新和研发转化基地、河北的先进生产和制造的战略支撑区作用,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格局,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先行区;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建成世界级的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引领区;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人口、产业、城镇和生态四者卓有成效地融合的示范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快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和要素流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长效体制机制的探索区。
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合作主线,以“缺位补链、短链拉长、弱链强链、同构错链”为合作路径,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以“人才流动、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为合作抓手,以“北京和天津两核”为合作载体,形成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建成一个“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京津冀城镇体系建设
以京津双城联动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有效连接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港的公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实现园区间信息互动、交通对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加快中关村、亦庄、廊坊、宝坻、武清、北辰、东丽、滨海新区等23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相互对接,开展金融、教育、研发中心、电子商务、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合作,形成区域内最大的新增长空间,探索形成“研发—转化—生产”、“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等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创新中心。
围绕京津重点发展京津保三角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河北省政治中心北上保定,明确其的京津万亿级信息产业配套中心地位;京津唐三角的先进装备制造,京津廊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京张承三角的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唐山—滨海新区—沧州增长带的石油海洋化工、修造船和装备制造;以及充分发挥经济空间结构组团与产业布局的作用。
以产业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京津冀北电子信息产业带、京津冀新能源产业带以及中国北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整合提升环京津商务休闲旅游产业带、环渤海石油海洋化工产业带、渤海湾船舶修造产业带和京津冀现代物流产业带;培育发展首都第二机场—天津北部三个区县—廊坊—京东片区—京南片区的环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和临空经济区,北京—天津—廊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带;改造发展邯郸—邢台—天津—唐山钢铁和纺织专业化产业带。
三、找准产业对接协作和互补互促的发力点
1、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发力点,聚焦新科技新产业。首先,清理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其次,拓展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方式、渠道,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基地和生物发酵中试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带动、培养出一批研制、开发方面的优秀人才。再者,推行领导干部职务聘用制,实行领导干部罢免制、辞职降职制。第四,建立完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第五,企事业单位要多渠道培养人才,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同类先进企业协作,开展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培训、挂钩培训或创办培训基地。
2、以项目建设为发力点,瞄准新项目新业务和第三产业。驻京部委、各类总部及部属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在根据新的形势谋划和拓展新项目、新领域,其新业务拓展和深化亟待寻求新的载体和空间。天津应抓住其结构调整和增量扩展的机遇,抢占先机,积极承接和对接其延伸功能和拓展项目,加快其在天津的落地或放大功能。积极打造若干个京津合作的支点和纽带。与新拓展的新项目、新业务对接既是天津之求,也是北京各类总部之需。
3、以企业合作为发力点,组建新联盟新平台。依托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激活其主动对接协作的积极性。拓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电子商务等行业,组建商会和联盟,用企业互利和协同发展为纽带,形成一批大项目、大集群,形成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相对完整产业链,为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上下游联动并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4、以园区共建为发力点,拓展新产业新空间。现代服务业的制造空间和发展环境需要依托智能管理的楼宇和完整配套的园区,以形成密集度高、政策环境优、创新氛围浓的气场和氛围。在金融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航运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以共建产业园区、创意园区为载体承接或对接北京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疏解拓展。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展跨区域项目合作,共建集教育、科技、技术转移转化与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以企业合建、政校企合建、跨省市共建等模式,引导优质要素向园区聚集。以股份合作模式,共建管委会、共组投资开发公司等方式助推和带动区域间企业合作、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形成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利益共享新格局。
5、以县区对接为发力点,搭建新平台新布局。我市各区县应借助北京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布局的调整,发挥地缘、人缘、经脉的优势,找准对接和合作的切入点和抓手,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突破点。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等,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接协作平台和纽带。加快北京的高新技术转化,承接高质高端服务化项目入驻,促进我市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
6、以城镇建设为发力点,打造新载体新格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京津冀区域二元结构,加快武清、北辰、宝坻等地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提高商业、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软环境,开展金融、教育、研发中心、电子商务、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合作,形成区域内新的增长空间,探索“创新中心+研发转化+高端制造+高端服务+高品位宜居生活”的分工合作的新型城市空间分布格局。
(张贵: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