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浦东是个“超级大学”(上)

  大家好!各位年轻的朋友,还有和我年龄差不多的“老浦东”,大家都好!

  青年团给我一份邮件,说要举办一个“创二代”的活动,希望我讲讲浦东的过去和未来。我想未来呢,应该由诸位讲了,过去呢,有些故事,我应该向大家作些传递。在准备过程中,我觉得,浦东的开发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再次“上大学”的机会,学到了和实践了很多原来在学校学不到的新的理论和知识。我想题目就叫做《浦东是个“超级大学”》吧!我夫人说,是不是不太谦虚,叫《浦东是个“好大学”》吧?可我越准备越有信心,今天看看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应浦东青年团之邀,我是特别高兴的,使我一下子就回到我当时在青年团中的生活。我这个团员做了很久,1955年入团,1969年才退团,那时候团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亲切如昨。“浦东”一词,让我时刻都感到很亲切,浦东一草一木都让我觉得很有感情。我们也为浦东作了些许贡献,但浦东也给了我们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机会,我一直以曾作为浦东的建设者之一而感到自豪!

  那一年,中央一个代表团访问拉丁美洲,这个代表团有5位正部长,唯独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我们上海浦东开放的主任,在场会见的多位议员们起立了,几位议院的领袖还过来和我握手,我深感我们的浦东在世界上是这样有名,这样受人尊敬,所以我们对浦东有一种感恩的情愫。

  邓小平指示要开放浦东

  为什么说浦东是个超级大学,我想我们这个大学的创始人就是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他创立的。1990年为什么要宣布浦东开发,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一是当时在国际上有一个围堵中国的风波,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再坚持了。邓小平同志说,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浦东开发的第一个背景;第二个背景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如果没有深圳的先锋作用,没有他们的“披荆斩棘”的成功,中央不会决定开发浦东。中央是不会拿上海作第一个特区试点的,因为那会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基础,当时上海对全国的财政贡献,大约是七分之一。也正因如此,我们是在五个特区之后开始改革,我们是“5+1”中的“1”。邓小平同志说,“抓上海是个大措施,上海是个王牌”,“开发浦东不但对上海市,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都非常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浦东新区。

  浦东是个“超级大学”

    浦东是个“超级大学”。大学有大师、大楼、实验室、学院、图书馆、校训,我们一应俱全。上海市历任各位市委书记、各位市长都是我们的校长,我们的“大师”很多,我们几个开发区的元老,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当时这些创业者都是大师级的水平,例如,我们中欧学院校长朱晓明,很受外国教授的钦佩,像这样的大师我们有几十位;大楼,我们仅陆家嘴地区建好的大楼就有480万平方米;实验室,我们有“陆家嘴金融实验室”、“金桥工业实验区”,“张江高科技实验室”、“外高桥贸易实验室”,“孙桥农业实验室”、“自贸实验区”等等;学院,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欧商学院、上海金融大学等等;我们超级大学的图书馆,就是这个浦东图书馆了,张伟告诉我,这是全国最好的区级图书馆,6万平方米,220万册图书,每天来图书馆的人有1.5万人;而校训,浦东是属于上海市的,所以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就是我们的校训。

  既然说浦东的校训是“追求卓越”,那么必然要有所证明。浦东开发前后的对比图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两张图片来自于一个美国国的网站(www.businessinsider.com),题目是《1990vs2011》。一些外国网民的评论很有意思,简单列几条:

  “上海世博会本身是个建筑奇迹,和北京奥运会一样,中国正在展示自己是一个能‘干事情’的国家。不像美国只会喊口号,他们把事情干好,特别能在世界舞台上做好事情。但是呢,这个城市在二十年内把白天变成了黑夜。”

  有人接着留言“因为楼盖的太高遮住了太阳。”

  又有人说“嘿,看清楚点,这两张照片一张是白天拍的,一张是夜里拍的。”

  ……这些评论都挺活泼。

  

说到历史了,浦东刚开发时,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做不了,在吹牛,只是一个口号。当时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货币学家叫弗里德曼,他来过上海,看过浦东,他将上海浦东开发比喻成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波将金村——外表美丽,却毫无内在,是大臣波将金为骗女皇造的虚假的村庄。后来弗里德曼的传记作者说了,如果弗里德曼还活着,他看到现在的浦东,他会修正自己的话。

当年,也有许多政要对于浦东开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基辛格认为,浦东开发绝不是口号,时行动,一定会成功;叶利钦也认为开发浦东的政策是英明的,规划是周密的,办法是聪明的。希拉克在汤臣大酒店演讲时说:“我愿意在浦东演讲,因为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他还对我说“长城是历史,大运河是历史,浦东也是历史。”他翘起了大拇哥,被浦东的摄影师黎自立照下来了。不只是外国总统们对浦东的盛赞,还有投资环球金融中心的日本友人森稔先生便表示他看准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坚持将他这个摩天大楼建造在上海。

浦东证明了邓小平的理论是正确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的通。所以江泽民同志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这就是历史的回忆。

   一个好大学一定要出成果、出人才。我们浦东“看得见的成果”是“硬成果”:有大楼、高科技工厂、桥梁、道路、港口、GDP数值。我们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成果”即“软成果”,信念坚定了,思路通达了,方法多样化了,这些思想成果都是“软成果”。我们也出了很多人才,有的输送到上海各区、有的输送到中国各省,有的输送到中央、还有的输送到国际组织,另外我们还有许多教授、专家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

  浦东开发的“硬成果”——数字描写

  到1997年末,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帮助计算,按照1990年的不变价格,2007年浦东的经济规模相当于1990年整个上海经济规模的1.7倍。这只是量上的变化,而在质上,以前我们的产品多为一般机械、服装、糖果,鞋子,而现在主要是高科技产品。浦东开发有几个里程碑(标志),2009年南汇合并前应该是浦东开发的第一阶段。1992年(原来的川沙县)的外资企业是28个,到2007年浦东的外资企业16164个。到2009年南汇并入前,浦东的GDP大约是1990年整个上海规模的2倍。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浦东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我觉得要到上海被公认是国际金融中心时,或可认为是浦东建成之日,任重道远,大家还得努力!

  浦东开发的“软成果”——语言描写

  “软成果”也就是思想收获,它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不可忽视的要素。也是区别“四小龙”的特殊之处。

  浦东开发的“软成果”包含:

  1、“浦东开发不只是项目开发,经济开发,而是社会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不只是盖工厂、商贸大楼,即使是在开发初期,我们财政不富裕的时候,我们也盖了许多学校、医院、幼儿园。当时,我们浦东的几个中学一年拿到的费用比之前十年还多;当时,在陆家嘴的陈氏故居,住着“75家房客”,是清末民初留下来的房子,很多人主张拆迁掉,但我们作为文化遗产坚持留了下来。

  2、“法规和规划先行。”

  浦东开发最初五年,市人大、市政府已经为浦东新区颁布了14项法律、法规,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清算条例》、《外商投资企业清算法》,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并被认为“浦东模式”,在全国推广。此外,在外来人口管理、征地、项目审批有20多个暂行条例。

  3、“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

  当时我们宣传部长邵煜栋把这个字写在食堂,大家每天看着,想着。如果不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我们引进的外资高科技水平就会只是国内水平。当时有个很大的外国显像管厂项目,说是先进的,想进入浦东,我们应没有允许。因为之前我们到日本夏普访问,他们的一位高管对我说,“十年之内(当时是1991年),中国将是是世界显像管最大的生产国,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生产国。”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显像管技术已经不算先进了,尽管当时我们了解液晶技术还很有限。但是引进外资必须具有国际思维、前瞻视野。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东南亚的造纸厂,想进入浦东,他们保证不会造成污染,我们不放心,也没有允许。我们在“地球仪旁思考问题”,要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要与全球的人接触。站在“地球仪旁思考问题”,让浦东的人更拥有国际观,拥有跟前沿的知识。

  9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对我说过,“利用浦东的地方,多向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房地产没有真正意义的房地产商和银行家,要请人来讲课,来交流。大城市的干部要具有国际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