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靖:天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难点与对策(下)

三、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就业转型的建议

以宅基地换房为推手的快速城镇化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文明的融合。在此进程中形成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口集聚释放出了新的消费需求和潜在就业投资机会,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妥善解决好换房农民的就业是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放宽非正规就业限制,鼓励农民创业和自谋职业。

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集聚的城镇人口本身就是消费市场,在缺乏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农民难以进入知识密集型的园区。而在社区内就业的主要出路是在第三产业中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源于非正规就业。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劳动力密集、进入门槛低、容量大等特点,其对市场的适应力强,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反应快,尤其是在餐饮、零售、运输、家政等方面。政府除提供园区保安、交管、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外,还应鼓励农民自谋职业,大胆创业,从事非正规就业。政府适当放宽非正规就业约束和限制,鼓励引导其发展,使之与正规就业形成完善互补的就业结构。像武清区的大良镇等乡镇到处洋溢着换房百姓的欢声笑语和市井间的喧闹繁荣,其原因之一是非正规就业比重高、管理有序。同时,要满足集聚的消费需求,还需要结合当地习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协调市容管理,做到有张有弛。营造诸如路边摊贩和特色夜市等便民、舒心、人性化的市场环境和创业生态环境。

非正规就业的逐步发展会向正规就业转型,即“非正规家庭就业——正规化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这一过程需要市场调节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目前天津市正在探索的村镇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将为非正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2、根据农民自身特点和就业创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实训。

随着年龄增长,农民的就业将越来越困难,同时女性转型就业的成功率大大低于男性。调查发现,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曾接受过职业培训和技术专训,但是超过六成的农民表示希望政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女性和中青年的愿望尤其突出。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城镇化历程和农民就业转型的某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为增加就业机会,将农村教育培训作为公共产品努力推广,在农村推行职业训练制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非农就业的适应能力。面向农村技能教育的发展,为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农民就业创业需求的紧迫性和需求类型看,需要在现有农科院所、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根据细化原则培育和引入一些新的实训机构或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可采取服务外包或重点扶持的方式设立一些针对城镇化进程中转型农民的技能实训项目,以扩大和提高农民的就业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应将这类实训项目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各种专项类型的实训,提升其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扩大创业的空间和成功概率。

3、因地制宜培育和拓展特色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新城和示范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特色服务业发展。结合各区位的地情,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如有的区镇适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力和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旅游业;有的需在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和综合商贸服务方面下功夫;有的则围绕完善消费服务创建和拓展一些便民服务和延伸服务;还有的围绕区县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发展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交易结算等生产性服务。

在以上各类产业和服务的选择上不一定都“攀高”“求新”,要结合转型农民的年龄和技能特点(如年龄偏大、学历低、专业技能弱),选择更适合解决这类群体的产业,包括一些能吸纳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开并创造更多延伸性、辅助性的适合他们就业或创业的岗位和机会,以更多地吸纳转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