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天津自贸区成京津冀经济新引擎

  “天津自贸区可谓七年磨一剑。”昨日,一位曾参与天津自贸区规划前期工作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上周四,他刚刚向天津相关官员询问自贸区申请进展,得到的答复是“最快也得明年34月”。而在12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天津与广东、福建携手进入第二批地方自贸区名单。

  2008年前后,天津就已对设立自贸区着手谋划。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设立自贸区的意义也随之升级,成为引爆区域经济的引擎,获批已是早晚之事。

  规模9倍于上海

  根据公开信息,天津自贸区最新的申报方案中,主要涵盖三个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东疆保税港、天津保税区(含空港经济区)。这三个功能区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仅为滨海新区总面积的1/10,接近上海自贸区的9倍。

  “国家选取的天津、广东、福建作为新一轮自贸区试点,并不是单纯看中的是三地的发展,而是三地代表的区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指出,“选取广东看中的是其所在的珠三角,而福建意在两岸经贸合作,天津背后则是京津冀。自贸区的试点虽然在天津,但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天津自贸区的很多政策都将陆续推广到北京、河北,对三地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

  蔡玉胜还指出,未来天津自贸区的试点内容可能60%-70%是上海自贸区此前的,30%-40%可能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试点的新内容。其中,负面清单模式天津就可能按照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来制定,而上海自贸区在货物贸易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比较适合天津自贸区学习。但天津与上海经济结构、发展水平还有所差异,实体经济比重仍较高,未来可能在实体经济与产业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新瓶还要新酒

  在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看来,“大开放才能带来大发展”,目前天津完整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而对于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港来说,其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无独有偶,在上周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其中两大战略涉及天津。

  “除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主角外,天津港本身就位于"一带一路"的连接点,所以天津自贸区对于货物贸易将起到巨大影响,”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产业研究室主任蒋宁说,“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零部件,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将为企业创新带来强推动,并且吸引更多京冀企业落户。”

  另一方面,除货物贸易外,天津自贸区将更大的拓展空间留给了服务业和金融开放。“接下来,融资租赁仍将是天津自贸区的重头戏。”蒋宁透露。

  不过,刘刚也坦言,未来天津自贸区还要争取更多政策扶植,因为一个自贸区的设立并非只给优惠政策这么简单,而是要为区域改革、发展开路甚至试错,而如果没有获得更多政府部门的放行和支持,自贸区在创新方面将会面临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