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7市之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青岛。
来自青岛商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具备与韩国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合作、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合作优势。青岛与韩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青岛优势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商品,韩国优势产品主要是钢材、仪器仪表等商品。
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曾表示:“中韩自贸区建成后,消除贸易壁垒,有利于扩大中国对韩国产品的进口,提升向韩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开展双向贸易方面,青岛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建立更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青岛本地媒体援引青岛市社科院专家说法表示,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城市,“尤其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西新区成立后,中韩自贸区已经提前进行先行先试。”
今年8月15日,中韩贸易合作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合作区总体规划20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面积3.76平方公里,是岛城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推进与韩国在创新研发领域高端合作的园区载体。
与威海等正在建设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城市相比,率先起锚的青岛市将此举称之为“加快打造中韩扩大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模范区的积极举措”。
面对中韩自贸区这个超级市场,不只是山东7市在争夺示范区的落地,天津、大连等市同样不甘寂寞。
早在2008年,与山东隔海相望的大连也瞄准了中韩贸易,当时大连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设立大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的提案》,希望借助自贸区加快大连在东北亚国际中转的规模和加工贸易发展,谋求在东北亚更大的竞争优势。
正在申报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自贸区的天津,早早便将中韩自贸区示范区的落地纳入其申报内容之中。
“不可比拟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居京津唐科技密集地带,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和人才创新基地都已初具规模。天津的基础经济建设和金融产业繁荣程度显然较占优势,从中国第一个自贸区选址上海就可以看出,自贸区的选择,对地方经济繁荣的考量还是很看重的。”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表示。
目前,中韩高层都表示将努力在年底之前达成中韩自贸区协议,而环渤海地区谁能在这轮示范区“抢滩”争夺中拔得头筹,不仅需要各市的提前实践,同样需要国家层面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做出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