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研究员张贵教授主笔拟定的学术专著《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链视角》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历时5年潜心研究的一部学术成果,全书70万字,也是张贵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该书认为中国用30多年时间,即将走完美、日以及欧洲众多发达国家用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但是也面临着经济危机的“外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债危机、经济再次触底)和低碳战争(碳经济、碳交易、碳关税)的压力,经济发展处在剧烈变革的“十字路口”;经济发展“内忧”急剧凸现,内在矛盾日益显性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实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在必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再能依赖于“技术引进”,最根本的出路是通过自主创新来获得内生能力和活力。
由此,该书引入复杂性理论,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产业链创新”,围绕“制度引致‘催化’创新—瓶颈突破(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涌现’创新—产业跨越发展”的研究思路,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行为,即以“产业链创新”的“催化”与“涌现”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最佳选择,并以此促进产业战略发展,突破带动经济增长。
该书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首先,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现状的综合分析。重点阐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的新特征,讨论了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模式;同时,重点分析了国内七大产业发展和创新现状,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该书认为我国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应该也必须是整个产业链创新。由此,构建了产业链创新的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了生产链、知识链和行政链。阐述了产业链创新的复杂性、构成要素及其特质,涉及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市场的“4主体+1机制”,深刻揭示了产业链创新的内在动因和形成机制,做出了涌现点的判断、创新演进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三维”螺旋式产业链条,指出了产业链创新的催化和涌现的路径。本书进一步指出,产业链创新不再是单独的某个产品和某一项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不再囿于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传统发展路径,它揭示了产业竞争新本质,诠释了市场经济游戏新规则,预示了产业结构变革新趋势。
第三,编制了产业链创新指标体系编制,并进行创新绩效测评(第八章)。基于产业链创新理论模型,围绕“制度引致—突破重点—支撑引领—跨越发展”的逻辑轴线,将复杂性系统理论转换为可评价、可比较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全面考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绩效,对我国31个省市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和特点,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深入分析了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与国际因素。该书引入公司治理,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利益相关者对创新的作用机理,探讨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内在联系,并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存在方式及创新绩效进行量化与评价,针对我国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思路。同时,从微观层面探讨企业内生性成长,分析了创新、能力与企业内生性成长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的模型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成长理论。当然,自主创新离不开国际因素的影响,由此,该书论述国际贸易、FDI等如何影响产业链创新,探讨其作用机理,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破解难题的思路与方案。
最后,该书基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判断,重点选择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以“产业链创新”为核心,围绕“产业体系—子产业—产业链—产业结点—重点项目—创新模式”研究思路,理清产业体系,刻画产业链条,找出优势劣势,明确产业重点(也称“产业结点”),汇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关键技术项目,明确了适合各自产业的创新模式。
该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复杂性理论,综合多种学科交叉研究,在修正以往理论的相互割裂或者模糊等同的前提,构建了产业链创新模型,阐述了产业链创新的复杂性、构成要素及其特质,涉及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市场的“4主体+1机制”,构建了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的模型框架,探讨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FDI等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提出一系列新观点。这些新理论深刻揭示了产业链创新的内在动因和形成机制,重新揭示自主创新的新动态,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本质,诠释了市场经济游戏新规则,预示了产业结构变革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