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宏观经济新常态:稳中有进 稳中提质(下)

调结构、惠民生成果不断显现

近年来,中国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新常态正是对转方式、调结构这一重要命题的新表述。20141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从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其中,三驾马车被率先提到,顺序依次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会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刘刚认为,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亮点在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自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6.1%后继续攀升,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整体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展现新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信息消费等新兴业态持续繁荣,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增速比2013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光伏、平板玻璃行业的过剩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在节能减排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当年的预定目标。

然而,在经济增速下降,第二产业GDP占比减少的情况下,就业人口数量却得到了保证,彭刚表示,这是2014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表明转方式、调结构有所成效,中国经济质量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分类,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扩大,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中央政府政策始终保持定力,坚持定向和适度的原则,并没有因为宏观经济的下滑而采取宽松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是积极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保持宏观经济始终处于合理区间。刘刚认为,通过摸索,在进一步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及政策走向逐渐明晰,对外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利用中国过剩的产能实施对外开放;在国内强调创新创业,极力推动自主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对下一步指导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彭刚说,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改革、开放,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三个关键词,消费模式、投资形态、对外经济贸易的转型正在发生。他预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持续较长时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需要一段相对长的调整完善过程。

刘刚强调,行政审批的简化以及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创业政策发挥作用促使草根产业得到释放,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健康养老等产业会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会持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