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称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深改元年”,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增长故事”,减速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新常态。
回顾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全年经济运行平稳,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预计2014年全年将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升高,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快于经济增长,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告别“唯GDP论”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7.5%和7.3%,市场预期2014年经济增长约7.4%。彭刚认为,2014年年初制定的全国经济宏观调控总体框架中提出,GDP增长目标在7.5%左右,也就是说,略低于预期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中国在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对本报记者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期。他表示,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处在合理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成果。
彭刚也认为,新常态下,不能一味地将GDP高速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和评价标准。宏观指标只是一种衡量工具,表现在数字上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最重要的仍在于发展成果能够惠民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2014年以来,在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山西、福建、贵州、宁夏、河北、浙江、陕西等多个省份先后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取消或弱化了GDP考核。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共识,也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创造了条件,告别“唯GDP论”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民生尤其就业、收入情况成为政府更看重的经济指标。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到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亦有所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1年连增,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铁钢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