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搭建京津冀农业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和共享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及高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平台,即时发布农贸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及供求状况。培育订单农业,确定与市场对接的区域菜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及销售基地,建立稳定的区域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实现跨区域产销直接对接。按照“错位、对接、融合”原则,以利益为纽带,以农业科研院所为载体,积极承接驻京农业科研院所功能主体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基地、科技试验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公司技术外移带动河北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发展。有效实现三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产业对接,提升天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5依托自身优势构建京津冀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依托武清、滨海、宝坻等交通优势,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基地,重塑京津冀电子商务格局,优化农产品资源配置。破除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多、产业链长”的障碍,打造“冷库—低温配送中心—冷链运输设备及车辆—物流监控追溯体系”以及“肉类、水产品、果菜类物流工程”全产业链条,连通优质农产品市场与消费市场。依托京津冀交通体系的完善,以引进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抓手,抢占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制高点和北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节点。
6健全农产品标准化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农产品“生态化、标准化、无害化”安全监测能力,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绿色农业科技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协同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证索票及台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将管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常态管理和源头管理转变。
7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水平。
重点围绕着渔业、蔬菜、畜牧、果品等优势特色资源,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研发、储藏保鲜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链,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供技术保证。同时,发挥港口优势,整合京津冀特色农产品,实施协调布局、专业生产、联合储运、整合营销、内外共盈策略,面向外埠市场和国际市场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努力扩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份额,带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