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自贸区经济是当前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释放“制度红利”的战略需要。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来,裂变出巨大新能量,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上海自贸区对浦东新区在短期内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虹吸效应”,对浦东的招商引资、经济增长都构成了一定压力。浦东新区着眼长期改革,借助自贸区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用活用好已有优惠政策,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获得资源、集聚功能,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上海自贸区发展对浦东新区的“虹吸效应”
1、经济发展水平受拖累
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注册,也促使跨国公司、有海外业务的公司更愿意将企业总部置于其中,对浦东新区近期的招商引资形成很大“虹吸”。而由于自贸区内新注册企业实际到位资金不足、运作缓慢,自贸区与浦东税收相连,又拖累了浦东的经济状况。
2、实际可用外资额骤减
受自贸区开放措施的吸引,浦东新区50%的外资投向自贸区,区外很多区县的外资量骤降50%。然而由于2014年新实施的合同外资认缴制,尽管自贸区合同外资量高,实际到位资金却很少,自贸区吸引的外资量并不能填补区外的缺口。
3、货物贸易增长率下降
上海综保区原有 8000多家企业,自贸区成立后迅速增长到15000家。成倍增长的企业不但没有使自贸区达到应有的进出口贸易量,反而落在了浦东其它地区后面,拖累了浦东新区的货物贸易增长率;也没有对自贸区经济发展产生强大助力,经济增长率仅为10%。
浦东新区一方面利用自贸区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浦东政府职能的改变、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利用自贸区的集聚效应和热点效应,加强浦东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一些功能性项目的集聚。
1、制度对接
制度复制是浦东新区在对接自贸区方面最先尝试的内容,尤其自贸区内正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由于自贸区不是一级政府,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举措不会很完善,比如大部制联合监管在自贸区内就无法尝试。浦东新区在复制的基础上,将改革的深度、广度作了推进,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让渡于市场主体,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1)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四合一”整合,合并成立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加强事后事中监管,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这是浦东新区超越自贸区的改革之处,自贸区内尚未整合。
(2)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整合,统一由知识产权局负责,同时探索建立区域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联动机制、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等相关的配套机制。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自贸区四联动(管委会备案、工商银资、税务登记、质监代码一体化)基础上,浦东新区加入食药监、财政代码、统计代码、海关进出口代码,探索八个审批环节一体化改革,并通过网上受理提高审批效率。
(4)贸易监管方面,复制在自贸区内已实行的海关、检验检疫相关措施。浦东新区目前已与上海海关草拟23条合作措施,商检对接也在同时推进。
2、功能拓展
(1)瞄准54项扩大开放措施,将自贸区内在服务业开放等领域的试点效应向区外释放,带动浦东新区金融、贸易和航运功能突破。
(2)将浦东新区内企业实际需求与自贸区对接,利用自贸区服务业外溢,区内注册、区外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服务当地实地经济发展。
3、金融对接
浦东新区金融机构集聚、总部云集,金融实力强于自贸区,与自贸区金融对接方面主要是复制其资金池、结算中心功能,以服务区内企业。一方面,浦东新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开展创新业务,比如落户陆家嘴的汇丰、花旗银行在自贸区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另一方面,依托浦东新区尤其是陆家嘴的人才、空间和环境等优势,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自贸区设立金融交易市场,在陆家嘴开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