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滨海开发研究院打造开放协同的新型智库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15-03-16 17:41

南开新闻网记者 张轶帆

  “京津科技资源布局特点与合作对接的着力点”、“结合京津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升对接首都总部机构的层级和水平”、“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京津冀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对策建议”、“优化天津外资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上海自贸区的‘虹吸效应’及对滨海新区的启示”、“动员体制外力量,破解自贸区监管难题”……这些涉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建议或研究项目,或许并没有全部见诸媒体,成为广受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却或直达各级决策者的案头,或悄然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体系,成为政策制定中必不可少的依据或参考。

  这些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有一个共同的出处——在这其中,研究院总结了哪些经验?又将怎样继续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新学期伊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和副院长刘刚教授进行了专访。

  快速反应,紧密跟踪国家发展重大问题

  “市发改委、工信委认真阅研此报告,对完善我市规划,主动吸引产业转移很有帮助。”这是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在看了由滨海开发研究院撰写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后所作的批示,对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这样的批示不止一次,自2014年以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研究院就有30余篇研究成果为天津市委、市政府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内参采用,并多次获得天津市领导重要批示,其中,仅孙春兰、黄兴国两任市委主要负责人的批示就达17次。

  “薛进文书记曾多次跟我们讲过,在国家、天津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要看到南开的反应,听到南开的声音。这不仅是校领导对我们的期望,更是我们作为南开学者的责任与义务。”周立群这样告诉记者。

  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素来以紧密跟踪重大战略、反应快速闻名。以服务自贸区发展战略为例,20141212日,国务院确定在天津、福建和广东等省市设立自贸区,消息一出,研究院迅速组织队伍,积极开展对策研究,短短20天的时间里,3份研究报告就已完成,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案头,其中青年学者裴蕾带领学生所作的《国际媒体对天津等自贸区设立的报道和分析》搜索了10个国家的124家媒体网站,工作量很大,但作者只用了9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份报告,使之成为市委2015年的“1号内参”。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近来的热词。20142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提出并启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滨海开发研究院立即作出快速反应,314名研究人员就共同接受了人民网(天津)的集体采访,“第一时间”系统地解读这一国家战略发展机遇,阐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独到观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围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滨海开发研究院还连续推出《京津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举措》、《着眼京津冀整体利益,谋划天津发展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理论界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六点建议》、《京津冀产业协作中河北的切入点与对策》、《探路共赢进入快车道、利益协同正值关键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态势扫描》等一系列重点研究报告,通过逐渐畅通的信息直报渠道,为中央和地方重要决策提供了参考,成为学校和天津市有关部门报送专家观点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年来,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先后应邀为北京市区县局干部、河北省委办局干部、天津市局级领导干部,以及市发改委、公安局、司法局、统计局、中小企业局及滨海新区等部门讲座,宣传协同发展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热点问题上,发出了响亮的“南开声音”。

  对于那些时效性强的应急课题,不是先申请立项待批准后再做,而是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并开展研究,有了初步成果后再去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用周立群的话说,就是“跟踪和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是我们的责任,对时效性强、社会急需的问题无论是否立项、有无经费,我们都抢先开启”。

  整合力量,跨学科联合作战打出组合拳

  从选题策划到内参报送,到重大节点主动发声,再到辐射全国的学术影响,从研究、咨政、启民和育人出发,滨海开发研究院在履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职责,同时也在摸索如何借力综合性大学的智力优势,推进校内多学科资源的协整。

  在周立群看来,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靠一个单位或学科“单枪匹马”作战是很难完成的,研究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开放式,按照"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联合作战,打出‘组合拳’。

  “近一年来,我们承接了天津开发区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五项研究课题,包括研究企业用工、人才队伍规划、区域人才平台建设、人才管理等。我们作为牵头主持单位联合了商学院、经济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以及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人事科学院等机构,成立了‘联合舰队’,完满完成了该系列研究任务。评审专家对五个研究课题成果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批调研成果情况摸得透、接地气、针对性强、内容实,对开发区正在实施的‘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即将启动的‘十三五’人才规划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成果是由一个多学院参与的大团队完成的,这就是一个协同的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凸显南开的实力。”

  如何通过跨学科乃至跨领域的协同把研究平台做大,实现开放式的创新,滨海开发研究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去年10月至12月,滨海开发研究院与市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暨“民营经济27条”落实情况调研,就是一次典型的协同工作。这是天津历史上最大规模对民营企业的调研,调研工作采取问卷调查、专题座谈、深度访谈等方式,在全市十六个区县向民营企业发放问卷10850份,数据总量270万个,对110位民营企业家进行深度访谈。为完成这样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及分析工作,研究院联合了经济学院、数学学院的50余名师生开展大团队作战,最终与市工商联共同形成了《〈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该报告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天津市委副书记王东峰作了批示。

  《滨海要报》、《成果专报》、《城镇化建设》是滨海开发研究院主办的三份内部刊物,它以系列咨询报告和研究报告形式集中反映南开大学学术团队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定期向天津市、环渤海地区省市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报送。除本院研究人员外,经济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历史学院、日本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生都在该刊物上发表过咨政报告和建议。截至目前,三份刊物共出版148期,被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各省市政府"内参"采用及有领导批示的有117期,采用率达到80%

  “滨海开发研究院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探索才刚刚起步,现在我们协同与合作范围覆盖了校内的多个兄弟学院,文科有经济学院、商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理科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不同学科的协同能释放出1+1>2的新能量,研究院的发展得益于多学科的支撑,这也是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所在。”周立群深有感触地说。

  深入实际,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

  不等不待,主动走向社会,是滨海开发研究院建设得以推进的另一经验。正挂职山东庆云县委常委和副县长的刘刚说:“知中国才能服务中国,做应用性政策研究,绝不能只待在书斋里空想,而要深入实际,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的研究工作有一半时间是社会调研。近三年,我主持的课题组围绕创新经济、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政策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展开系统调研,走访了20多个工业园区,200多家企业。调研成果不仅为政府决策服务,而且用来指导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工作,例如,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院发起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创新联盟’就是一个与实际结合的产物。”

  就在前不久,滨海开发研究院积极申报竞标津、辽、鲁、琼等地“十三五”前期重大(重点)项目,先后中标并承接了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十三五”天津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天津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研究》、《“十三五”时期滨海新区“三农”发展研究》,以及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点和机制研究》、海南省海口市发改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海口市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等。

  围绕课题研究,滨海开发研究院四个课题组分赴上海、昆山、扬州、广州、深圳、海口、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调研,承担天津及滨海新区规划研究的课题组已完成对滨海新区、东丽区、武清区、西青区及开发区和各功能区的调研。4个课题组的组成同样秉承开放原则,除我校各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外,还协同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我们作农村调研可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跟当地领导坐在会议室里座谈就行了,而是要入农记、下田头、到工地现场。比如华明镇的那个课题,我们要到村民中发问卷,面对亲身经历宅基地换房的村民,他们围着我们提意见、聊看法,群情激昂。这样的实地调研虽然很辛苦,但大量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我们都如实地采集上来了,以此为根据写出来的报告和提出的政策建议‘接地气’,也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承担农村调研课题的裴蕾如是说。

  正是这样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使滨海开发研究院赢得了日益良好的社会声誉。“过去我们完全靠走出校门‘找课题’,去参加各类的投标竞标,现在不少单位和机构找上门来‘送课题’,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和服务。例如,在京津冀协同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周边省市的认可,先后承接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研究院、首都特大城市研究院、及河北诸城市的委托课题。我们接到的‘作业’越来越多,其中很多还是市领导直接点名布置的。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也是多部门抢着要,这让我们有点头痛。”周立群笑着告诉记者。

  智库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随着滨海开发研究院的发展,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熟悉的人可能会发现,在研究院刚刚成立时,研究报告主要出自于学术带头人和教授,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报告是由青年学者任第一作者或主笔,“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也参与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样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王金杰是入职研究院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目前已独立主持研究课题三项,由她主笔撰写两份研究报告分别得到了孙春兰书记和黄兴国市长的重视和批示。

  这样的变化令周立群感到欣喜:“研究院的活力就在于有许多中青年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院的开放机制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人、历练人的平台,这个平台能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提供更多对接社会和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到很充实、很有收获、热情也很高。大家的共同参与是研究院的生命力所在。”

  成立7年来,滨海开发研究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那是否还存在不足和差距呢?“当然有”,刘刚说,“包括南开大学在内,高校智库建设存在三个不足,一是研究水平亟待提高。目前高校智库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队伍还是体制建设上还在探索之中;二是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缺乏对经济社会现实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研究,研究的问题缺乏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三是体制和机制缺乏创新,智库建设属于新事物,现行的高校考核制度难以适应智库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破解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指出了方向。”

  谈及未来发展,周立群说,赵启正院长曾要求我们实现“两个拓展、一个提升”,即“研究院要由主要服务政府拓展到服务企业和社会,由主要服务天津拓展到服务区域及全国,由地方性的咨政成果向全国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咨政成果提升”。南开的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队”大学的研究机构,滨海开发研究院对内要依托和协整南开的学科和人才综合优势,对外要对接和服务于政府、企业、社会,走出一条大学与社会深度结合和良性互动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