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一弱悬殊之困
仅在“十三五”期间,京津冀的经济版图将是典型的三足鼎立,呈现一极多点的发展模式。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曾这样解释未来的京津冀发展,而追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它并非一帆风顺。
京津冀的提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工业区的概念。闻名于世的四大工业基地还是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和长三角。国家发改委自2011年正式启动“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此后3年里,始终围绕首都经济圈讨论各种发展方案,然而,由于定位含糊、同质化竞争等,三地最终也无法达成共识,而这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规划曾被业界冠以“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之名。
“这些年谈京津冀协同发展谈不下去,核心原因是两个人很强,一个人很弱。”商人出生的石家庄国际贸易城副总经理陈伟将三地协同发展难以推进的原因归结为三地原有的底子经济。
而事实也是如此。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人均贫富悬殊---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珠三角63%,而京津两直辖市的人均GDP已直逼10万元大关,显然,是河北在拖后腿,其人均GDP只有3万元左右。
陈伟说,北京和天津应该瘦身,反哺河北,而河北的发展也不应该在北边,“北边已经有一个城市,应该发展与你有一定距离的石家庄。”他希望以石家庄为中心,通过发展商贸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城市群雏形。
石家庄作为京津冀发展的第三增长极,陈伟说自己的坚持并不是天马行空。由于是省会城市,整个河北是以石家庄为中心打造的交通脉络,铁公基三者兼有;其次是基础设施,省会拥有最好的学校、住宅、医院、娱乐等,流动人口大,相应的商机也大;第三是商贸业的发展,将会形成一站式的服务。
“我就是做民生。”陈伟认为石家庄应该发展成为商贸大城,不仅有本身优势,而且也有利好。“一来解决北方的雾霾,二是带动了城市群的发展。”陈伟解释说,石家庄的繁荣将带动周边的区县市,而且影响到冀中南的发展,北京、石家庄和郑州之间的经济带都可以拉起来。
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前,是大为看好的环渤海战略,但最终也没有走下去。“在于港口之争。”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如此解释,东北港口、京津冀、山东都要做增长极,但显然山东的体量最大。
至于“京津冀”战略,罗天昊认为它并非独立的战略,而是受制于东北发展战略,会影响天津。而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会受到来自大连、青岛的压力。同时,如果图们江被打通,天津的地位可能还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