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辉:中国金改评点(上)

2014年的金融改革仍是“治标不治本”的应付措施,2015年的当务之急是:厘清影子银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防止大规模资本外逃。

  田利辉

  2014年是中国金融改革迅速推进的一年,在货币价格市场化、加大对外开放、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管理方式方面业绩不菲,然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资本市场波动剧烈、违规贪腐时有发生,中国的金融问题严峻。展望2015年,中国应该针对现有问题逐一解决,而非在大口号下贸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正确方向和必由之路,但是尚且任重道远。

  2014年中国金融改革业绩评点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金融改革积极、扎实地大力推进,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中迈开了新的步伐,对外开放继续深化,直接融资有所发展。

  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时隔28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终于在20141122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从1.1倍提高到1.2倍。央行也取消了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简化期限档次,意味着中国货币利率进一步市场化。而且,中国同业存单的发行迅速扩大。2014年前10个月,已发行1800亿元的同业存单,2013年同期只有340亿。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有序形成,上海同业拆借利率也逐步开始影响其他市场化的利率。11月底,《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加快了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步伐,汇率的浮动区间显著扩大。20143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银行柜台汇率报价区间由2%扩大到3%。人民币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尚属平稳。同时,中国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推出了人民币与卢布、英镑、欧元、新加坡元、新西兰元的直接交易。

  不断深化金融业的对外开放。20141117日,中国正式启动了“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两地投资者可以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与此同时,正式开闸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开辟了境内投资者对外投资和人民币走出去的新渠道。中国也扩大RQFII的境外试点,允许跨国企业开展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集中运作。中国境内机构纷纷到香港发债,绕开国内高企的融资成本。央行2014年与5个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金额。目前,共有28个国家与中国开展互换,与12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清算安排,与147个国家有跨境人民币收付,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已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

  2014年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快,比2013年同期上升了5个百分点。证券市场经历了近5年的低迷之后,在2014年最后两个月以走出熊市而告终。2014年前10个月企业债净融资超过2.1万亿,同比增长31%。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发展较快。资产证券化进展显著,截至10月末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累计超过3000亿元,是2013年同期的3倍。此外,上海自贸区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已形成了一些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

  盘点2014年金融改革,可谓是手段颇多,力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