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员刘洪银专著《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效应与机制》出版

我院特约研究员刘洪银副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效应与机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与效应的研究,旨在通过就业效应分析,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帮助解决“三农问题”。

 

 

 

该书研究采用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方法,宏观与微观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了农村个体家庭总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增长。不但如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还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使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内部收入均等化。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征,我国应该建立劳动需求导向的三层次非农就业机制,即以农村经济不发达为特征,以兼业型非农就业为主的第一层次;以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发展为特征,以城镇居住和分层次流动转移就业为主的稳定转移就业的第二层次;以产业升级和就业转型为特征,以劳动力自由选择职业为主的城乡统一配置第三层次。

全书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就业机制”内涵界定。经济学中的机制就是遵循主体理性决策并遏制其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性制度安排,就业机制就是遵循就业机理而进行的就业制度安排。就业机制的研究就是发现就业实现的规律性,遵循就业规律设计一种制度安排,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实现。二是农村劳动力分层次流动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分为可替代性强的同质劳动力和可替代性差的异质劳动力。同质劳动力适宜就地就近转移,异质劳动力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配置,以减少流动成本,实现劳动力效率配置。三是建立渐进式就业机制模型。建立了劳动需求导向的农村劳动力三层次非农就业机制。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线,通过产业发展和社会政策的交互作用,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

作者简介:洪银,男,1968年8月出生。2011年从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农业部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等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13年入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