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今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
我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了吗?所谓服务经济时代,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对应的,指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时代。这种主导地位可通过两方面指标来衡量: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社会GDP的比重;二是服务业所实现的就业量在全社会就业量中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发达国家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发达国家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在60%—75%。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4年的比重达48.2%。从就业角度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38.5%,也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水平(30.1%)。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告别工业经济时代而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时代。
在今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今年3月底,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实现制造业升级,这正是抓住了创新驱动的“牛鼻子”。
首先,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当今时代,现代化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而完成工业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我国是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条件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走的是一条“挤压式”、“血拼式”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主要靠服务业,还必须依靠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其次,强大的工业制造业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实产业基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十三五”乃至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根本基础和源泉。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在《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繁荣》一书中,对制造业与研发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在价值链上的制造和研发看起来像微笑曲线独立的两个环节,但在创新链上,制造和研发很多时候相辅相成,在很多产业中二者密不可分,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还指出,如果将制造环节过度外包,引起的产业链外移,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链的迁移,从而削弱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与创新链没有实现有效耦合与协同互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制造业高度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基础之上。在皮萨诺和史看来,即使像美国这样创新水平极高的国家,制造业的衰弱也会在长期内侵蚀其创新能力,进而引起美国国力的衰弱。对我国这样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无理由不壮大提升制造业。2013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为2.08%,占比首次超过2%,2014年增加到2.1%。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美国国内R&D经费支出超过4151亿美元,其投入强度为2.77%,两项指标均远高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