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粤港澳大湾区呼唤珠海 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革命(下)

2014531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封面文章关注亚洲企业的崛起,指出亚洲跨国公司的崛起将改变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腾讯、华为、阿里巴巴、联想、海尔等中国企业的LOGO作为战旗出现封面的显著位置,预示着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将成为颠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对中国湾区经济的发展而言,更大的机遇在于即将来临的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面对新的历史机遇,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提出新的科技创新战略,试图保持和发展为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无论从市场还是从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率先启动和参与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和市场活力,加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珠港澳是最可能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湾区。通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珠港澳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世界级湾区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发展湾区经济的关键在于通过城市群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打造高度开放和网络化的新经济和空间组织形态,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复杂演化过程,其中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分工和协作是湾区发展和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启动和参与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发展湾区经济的过程中,各城市要进行城市功能的再定位,明确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路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珠港澳湾区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群之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格局。而如何通过协同发展,通过新的科技知识与现有生产知识的结合,率先发起和参与新科技产业革命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包括深圳、广州和珠海在内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可能是一个城市,而要依赖多个城市之间的协同。

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而言,包括创业孵化、工业技术研究院、虚拟大学园、“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在内的创新平台是科技知识与生产知识融合的关键。而创新创业活动则是实现两种知识融合和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根本驱动力量。围绕着创新创业活动的涌现,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是组织和制度变革的核心。

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产业结构变革仅仅是一个方面的表现,新的城市功能形成和城市之间新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出现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形态。在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通过产业结构变革、技术集聚和扩散、网络化效应,珠港澳湾区将出现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经济形态。

(作者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