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充分发挥前海、南沙、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是3月底公布的“一带一路”行动方案提出的明确目标。仅仅几天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广东签订《共同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部省建设合作协议》,提出要以环珠江口湾区为核心提升综合竞争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
两大湾区概念在珠海叠加意味着什么,珠海又该如何抢抓机遇?日前,《南方日报·珠海观察》以《粤港澳大湾区跳动“蓝色之心”》为题进行了探讨,引起了读者高度关注。今天,我们再次邀请三名专家专题撰文,为珠海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无论是在传统经济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世界都不是平的。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经济活动在湾区的高度集聚正在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例如,伦敦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新开放战略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承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历史重任。借鉴世界著名湾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发展高水平湾区经济,是珠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世界著名湾区经济发展与科技产业革命紧密相关。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崛起和发展都是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率先启动和参与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带动经济结构变革,快速成长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尽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源于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在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广泛的产品贸易和投资活动,世界经济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依托优势的交通区位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第一个世界级的湾区经济—伦敦湾区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军者。随着以电力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到来,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先后成长为世界级湾区经济,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英国始终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而在第二次和和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科技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的分离趋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产业革命扩散带来的机遇,日本和中国先后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先后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京湾区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区。但是在缺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持的条件下,仅仅拥有制造业中心难以实现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尽管在最为辉煌的1990年代,日本制造业占到全球制造业比重的30%,但仍然避免不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停滞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下降。2011年,中国制造业已经占全球9.7%的比重,但是由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同样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正在酝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湾区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历史机遇。能否主动发起和参与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浪潮,成为全球新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发展中国高水平湾区经济的根本途径。
依托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和市场活力,珠港澳最可能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湾区。
经过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会经济体和全球制造中心。继全球制造中心之后,能否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关注的焦点。
2012年,毕马威公司做了一项“谁将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调查。调查对象为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技术高管。对66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认为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赞同比例高达30%,赞同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比例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