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李绮雯:90后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特征及折射的问题(下)

三、政策建议

1做好职业评测和规划,引导学生正确高效选取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证书的考取应当与未来职业规划紧密相连。90后大学生具有特点鲜明、个性强、自主性高的特点。每位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与潜力认真规划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以此为基础,在学有余力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自己的考证计划。切忌不要本末倒置,盲目地“为考证而考证”,“考下来什么证书就从事什么工作”。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引导,通过各种途径和技术方式促进学生做好能力评测和职业规划,从而正确高效地选取职业资格证书

此外,学生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证书并不代表能力,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是考试可以证明的,还应把切实提升自身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作为努力的方向。

2、规范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及相关培训市场。

目前,我国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超过百种,其中职业资格类证书范围最广、种类最多,如精算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人力资源师等。这些证书不但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而且级别种类繁多,颁证机构也五花八门,有国外、国家、地方、行业多种,每种证书的认可范围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执业资质证书也往往混淆不清。面对如此众多的证书选择,大学生多感无所适从。因此,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规范职业证书体系,将各类有资质的含金量高的证书纳入统一的证书体系当中,明确级别、颁证机关和认可范围,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选择考取合适的证书。

此外,目前各类考证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多存在故意混淆视听、假冒官方、过度宣传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规范培训市场,加强工商审批时的资质认证,并通过官方途径发布考证相关信息,使教育培训政策化、专业化、轨道化,教考分离,杜绝不良机构通过办班培训敛取高额的培训费用。

3、增加大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实现部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互通互认

高等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互通互认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例如英国的注册人力资源与开发协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简称CIPD),其人力资源师资质的取得需要一系列的考试与评估。大学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在学期间相关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以获得某些科目的免试或直接取得证书。此外,上海财经大学的ACCA班学生本科毕业也可获得部分ACCA科目免试的资格。增加大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有条件的实行大学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互通互认,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并避免了学生不必要的精力财力浪费。

4、加强数据产品的研发,用大数据助推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

90后大学生对就业数据有更全面各细致的诉求。在大数据技术时代,政府应发挥其社会管理中枢的地位,强化全国大学生就业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和验证。专业分析机构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多个参数维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复杂海量数据的内在联系和交互动态,更准确地预测经济和产业的未来发展变化,运用大数据促进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帮助人力资源供需双方形成更理性的预期,减少结构性就业矛盾。

另一方面,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告、讲座等也已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就业市场,亦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准确、迅速、海量的要求。应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传播手段,结合权威大众传媒(如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如人人网、校内网等)及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的传播方式,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和数据,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

 

 

(课题组组长:裴蕾、周立群

课题组成员:李绮雯、王如意、李佳盈、王桐、吴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