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课题组
课题组对全国五类院校、11个大类242个专业18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89.3%的学生打算或已经参加了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考过证的学生中,人均报考1.95门,日均花费2.36个小时用于备考,考证平均花费达1512.5元,超过1249.3元的学生月均生活费。
90后在校大学生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大计划早,考试目的多元化,备考方式更加独立,证书选择及处理考证与专业课学习关系的心态趋于理性。同时,90后大学生面对多元的就业选择,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他们对就业信息的数据有更大更细致的诉求,对目前公布的就业数据多持质疑态度。此外,普通大学本科文凭含金量受到质疑,90后大学生对大学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提出更高要求。
课题组建议:1. 做好职业评测和规划,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高效地选取职业资格证书。2. 规范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及相关培训市场。3.增强大学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实现部分大学课程与职业资质考试科目互通互认。4.加强学生就业相关数据产品的研发,用大数据助推就业难题的破解。
为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资质考试(以下简称“考证”)情况,课题组自2014年7月起,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等8所院校发放纸质问卷,同时在网络上发放电子问卷,覆盖全国“985”高校、211院校、普通一本、二本及独立学院共五类院校,涵盖经济、管理、法律、工科、农业、医学、艺术设计等11个大类的242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17份。调查内容包括考证原因、考证种类、准备考证的方式和成本、考证和大学专业课学习的关系处理等。调查显示:89.3%的学生打算考证或已经参加过考试,已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平均考证1.95门,平均每天2.36个小时用于备考,考证平均花费达1512.5元,超过1249.3元的月均生活费。
一、90后大学生考证的特点
1、考证需求大、计划早,备考方式更独立。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考证作为增加自身职业竞争力的方式,从而催生了巨大的考证需求。调查显示,89.3%的学生打算或已经参加了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其中有明确证书目标的比例达40.6%。此外90后大学生考证准备呈现前置化的特点。22.7%的同学从入校开始就准备考证,62.1%的大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开始考证,本科四年级及以后开始考证的同学最少,占15.2%。
90后大学生的备考方式更加独立。自学是主要方式,占比69.8%,打算参加培训的仅占20.3%。网络资源是大学生备考的重要工具,完全利用网络资源备考的大学生达7.5%。这不仅是因为网络资源丰富便捷,还体现了90后大学生更强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考证动机多元化,考证盲目性降低。
尽管66.1%的大学生认为“增加就业砝码”是考证的最主要原因,但促使大学生考证的原因趋于多元化,24.1%的同学是为提升知识技能及出于兴趣爱好,而“不知道有多大用处就是先考着”的盲目考证类型仅占3.3%。这与10年前考证热刚兴起时,大学生考证“遍地撒网”、“多多益善”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待考证的态度方面,71.5%的学生认为考证有正向作用,其中40.8%的人感到证书的取得在找工作和实习中起到了作用,30.7%的人明显感受到考证带给他们的能力提升,只有1.8%的人认为考证是消极的,对他们能力提升和找工作实习都没有帮助。
3、证书选择以及处理考证与专业课学习关系的心态趋于理性。
根据调查,计算机和外语类证书仍是学生考证的两个重要领域,占比均在30%以上,这也和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智能化、国际化紧密相关。86%的大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证书。此外,经管类证书成为学生考证的一个新热门,除本专业同学外,19.4%的同学选择跨专业考取经管类证书。
在处理专业课程与考证之间的关系上,“90后”大学生也更理智。选择以专业课为主、考证为辅的学生占到八成。专业课临阵磨枪,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准备考证的情况仅占4%。上述结果是由受访对象对待学习成绩和证书的态度决定的,认为成绩和证书同样重要的学生最多,占比45.7%,认为证书更重要的人最少,占比26.6%。
4、学校类型、学生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考证选择影响重大。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学校类型、成绩排名、专业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90后大学生考证选择有重要影响。
首先,相对于其他类型院校,普通一本院校学生考证态度最为积极,明确知道自己想考什么证书的学生达到50%。其次,相对于男生及理工艺术体类学生,女生及文史哲专业学生对考证更加积极且有规划。第三,成绩排名在前30%-50%的学生考证更加积极,且选取“国家认证初级资格证书”的概率更大。第四,与省会城市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农村县城的大学生更多选择“国家认证资格证书”,而非“国际认证水平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