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在淘宝村看见春天(下)

淘宝村还在不断涌现。究其原因,就淘宝村的发展模式而言,我发现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返乡大学生及当地农民带头做电子商务,先形成示范效应,再形成网商聚集,成为淘宝村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但具体路径又有不同:①企业家行为,例如,以沙集孙寒、灶美村李江斌等为代表,作为网商创业的先行者,而这种示范作用在淘宝村初创时期最为明显;②服务商行为,以义务青岩刘村的刘文高等为代表,通过与物流公司谈判、组织网商培训、组织“网货超市”等,为当地提供组织、培育和孵化机制,推动更多的青年人电商创业;③政府行为,以山东曹县苏永忠书记为代表,通过帮助农民网商减免注册企业、开具发票手续、解决网商用电用地之难等,推动当地网商提规模、提质量。

其二,产业集群是淘宝村形成的重要标志。义乌青岩刘村的小商品、河北白沟的箱包、阳澄湖的大闸蟹、培斜村的竹器茶叶都成为当地网商初步发展的直接货源,而这种依托当地专业市场或者产业基础而形成的淘宝村,大幅度降低了网商的创业风险和成本,并进一步形成包含更多企业、更多产业节点、更多合作关系的产业集群;而对于江苏沙集、浙江北山村等毫无产业基础的地方而言,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服装、家具、鞋子等则成为重要的产品选择,并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这种集群的特征往往更为明显,网商聚集且向“做精、做细、做专”方向分化、网销规模成指数倍的增长、集群内的网商间具备较强的学习效应。

其三、网商企业与生产企业、服务商共同构成电商生态系统,电子商务替代传统产业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主体。无论是产值几千万的福建培斜,还是几十个亿的河北白沟,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方面,围绕“电商产业”形成研产销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辅助材料、摄影摄像、图片美化、店铺装修与代运营服务、物流、电信移动等等;另一方面,围绕“电商服务”形成的生态系统,包括银行、移动运营商、品牌推广与质量监督、融资与理财服务、法律服务与中介等。因此,淘宝村所完成的并不是对于某一产业或者节点的建设,而是可以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孕育更多创新、创业机遇。

同时,就淘宝村的发展成熟度而言,它还要面对其自身的升级转型:一方面是升级,从“淘宝村”向“淘宝镇”升级,淘宝镇指的是,“一个乡、镇或者街道出现3个以上的淘宝村即可定义为淘宝镇”。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全国已出现了19个淘宝镇。这既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形成更强的创业氛围和产业辐射效应,也更要求集群内部的分工协同,即集群内部企业必将面临更细分的市场和产业定位;另一方面是转型,从“粗放增长”向“品牌与规范”转型,淘宝村的发展重点将从农民卖产品向农民卖“有质量”的产品转型,因此下一阶段可能更加需要品牌化建设、质量监督与管理服务体系。此外,越来越多的省市将淘宝村视为改变农村发展方式的抓手,政府则可能在下一阶段淘宝村的产生、发展、转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对于淘宝村的帮扶服务则有可能呈现制度化、常态化,并呈现“自下而上”向“上下联动”转型。

这条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正如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书中所写到的,“淘宝村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逐步互联网化的过程。淘宝村是中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社会属性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淘宝村在中国将走向常态化。人们对淘宝村开始‘熟视无睹’的那一天,就是农村经济完成升级转型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推动和见证这个伟大的进程”。

幸运的是,《中国淘宝村》中的14位作者,包括我自己,都有幸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这本书是“活水计划”学者的集体之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5年的春天将至,在这新的一年,我们还会走得更多,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高丙中教授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的生活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

特别感谢阿里研究院的陈亮、盛振中两位老师,带我们走过每一个淘宝村,遇见每一个人。这也许就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学术生活,走出象牙塔,不再做祖国的陌生人,在每一个淘宝村,可以眺望这个时代的春天。

(王金杰,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讲师、博士,互联网与创新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