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京津冀协同的产业优化布局
产业布局和发展是天津命脉所系,是规模发展的迫切要求,它与中小微企业发展恰恰形成“规模——活力”组合。创业创新要在大盘子上谋划布局。目前,天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人才供给不足,提高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两者间的矛盾并存且很突出。要调整产业布局,将高端制造及服务业作为天津产业布局重点,而将其他产业尤其是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向河北分散,减少用工和资源压力。
七、加大“科技小巨人计划”的扶持力度
天津“科技小巨人”计划成绩卓著,但需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给予协同,更好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避免资金的分散投入。“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就能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孕育未来“科技大巨人”的基础,是真正生长、植根于天津的、具有行业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巨人。真正改变以“引外资”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现状。
八、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业
创业服务业是新兴业态,要突破“产业园”等目前遇到的招商难,人气不足,发展不平衡、变相做房地产的现状。借鉴“中关村”概念,突破行政区划,除了“中关村六条”等在科技、金融方面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外,要制定促进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使其成为融合各种要素的媒介。
九、鼓励中老年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业创新激情
人口老龄化、健康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5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越开越多,很多已经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技术、有经验、有人脉、有保障,他们更具创业成功的条件(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可以达到70岁以上)。这些人很多在职期间没有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退休后到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事业,不仅对社会意义重大,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长寿,也有一种被需要的感受,事实证明,他们的积极创业是可以带动就业的,并不会对青年人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日本“银发”人才开发,欧洲退休人员创业就业——养老模式都是有益的借鉴。
十、加强创业创新的研究、宣传和舆论引导
创业创业不是应时之做,而是带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要树立创业创新者荣的社会风气,各行各业、各类组织都要大兴创业创新之风,创业不仅仅是办公司,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都有创业的领域,开辟事业新领域,促进行业新发展都需要创业创新的精神。经济新常态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挑战,更有机遇,政府部门应当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改革的实践中更接地气,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营造百舸争流、千帆并发的创业创新局面。
(董志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