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人员谈京津冀经济发展新定位

谁将是京津冀的经济中心?这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未来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案中,可能会被淡化。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学者表示,在即将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案中,京津冀三地有争议的内容可能不会被写入,进入方案的主要是共识

京津冀地区谁是经济中心,可能和珠三角一样并无定论。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肖金成说,这与长三角地区上海独大的情况不一样。

而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导,或许将进一步产生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

经济中心归属博弈

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整个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定位并没有定数,仅学界提出的定位就差异很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京津冀空间区域定位应该是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主为北京;一副为天津;三轴即形成北京-保定-石家庄城市带轴线、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轴线和北京-唐山-秦皇岛城市带轴线,这分别有京广、京沪、京沈高铁。四区即滨海临港发展区, 京津廊发展区、邯邢衡发展区、张承发展区;多中心即在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而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和京津冀区域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撰写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5)》则持另外的看法。该报告认为,京津冀地区空间格局可概括为:两核两心四带多节点。两核指北京和天津。两心是京津冀区域副中心(次中心),即石家庄和唐山。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就目前而言,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京津冀与长三角不一样,长三角是上海一家独大,而京津冀是北京、天津同时都很大

今年4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该规划纲要迄今没有发布。

对于京津两地的定位,也有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北京的定位要按照过去中央确定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来确定。

根据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的提法,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有所区别。

肖金成指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角度而言,还将会是双城记,但是从空间角度谁是中心,尤其是经济中心的说法,可能在最终方案中不会提。肖金成认为,北京的四个中心并非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定位,是全国的定位,而这其中也不包括经济中心。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虽然京津冀的经济中心尚未确定,但天津实际承担着经济中心的功能,天津有港口,有金融产业,有高科技研发,说天津是经济工作的中心那是没问题的

京津关系最终为共赢

张贵认为,谁是京津冀的经济中心的问题可能会被淡化,但可能会产生京津冀的核心区。

有学术界观点认为,目前保定、北京、天津这个金三角中间区域,可能成为未来的京津冀的核心区。目前保定行政面积扩大,为保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给保定等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张贵说。

近期保定的城区面积扩大到2000多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石家庄,保定预备做区域的中心城市,与石家庄、唐山一并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430日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云泽认为,目前天津和北京两城市的关系有了变化,以前是一种利益的博弈,现在最终走向了共赢,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衷。京津冀分工明确,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马云泽举例说,目前北京包括汽车、建材、医药、服装商贸等产业都在加快向河北和天津转移,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也正在与天津、河北等地合作,推动一些科技产业在北京周边落地。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和高层谈话中都多次提到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实际上说的就是经济功能。

而北京主要承担首都功能,做政治文化的中心等功能,原先金融、商贸中心等多个中心的功能天津可以来承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