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上)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区域生产总值(GDP)达到6.6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44%。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京津冀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通过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京津冀产业结构为6:43:51(以增加值计),第三产业在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2、产业结构落差较大,产业协同诉求相异

三地产业发展呈现北京“退二进三”、天津“接二连三”、河北“培二育三”的特点。

1  京津冀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阶段研判

地区

产业结构特征

发展阶段研判

北京市

退二进三

后工业化阶段

天津市

接二连三

工业化高级阶段

河北省

培二育三

工业化中期阶段

由于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三地的产业协同诉求有明显的差异性。课题组认为,满足三地产业诉求的关键在于重新给自己定位,北京需要“去功能化”,加快疏解不符合功能定位产业;天津需要“去加工化”,提升自身产业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河北需要“去重型化”,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产业发展梯度初显,主导产业日益成熟

北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天津的产业优势主要在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和国际航运,河北在资源型重工业方面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三地在产业和技术层次上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技术、产业上的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互补性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瓶颈

1、主导产业同构同质

比较分析京津冀前五大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前3位产业,发现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出严重的同构同质倾向:京津之间有3大制造业重合(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京冀之间有2大制造业重合(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津冀之间有4大制造业重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而三地服务业投资前三位均是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优势产业布局分散

京津冀内部经济和产业过于集中于京津两地,河北经济相对落后,产业虽然总量大,但以各地级市为节点,表现出分散布局的特征。从产业层次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于京津两地,河北地区仅有少数零星分布,缺少优势产业集群。钢铁产业是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京津冀几乎所有地区都有钢铁企业布局。大型国有企业就有首钢、天钢、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邢钢等多个。

3、产业辐射带动不足

由于行政体制机制不畅,三地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创新合作等多个方面相对独立,缺少相关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北京、天津处在极化效应向辐射扩散的转换阶段,对周边的辐射和扩散能力有限,带动作用比较小,周边的城市、农村发展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