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就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当前京津冀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这个区域难以协调发展。尤其是河北省,有39个国家级贫困县,存在着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周边的大量贫困带。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体现出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能提高这个区域人民的福利,因而转变增长方式是区域协调发展极其迫切的要求。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方面成绩斐然。同时,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底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新阶段的扶贫工作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因而,发展贫困地区经济、通过开放式扶贫,以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培养当地的“造血能力”是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重点。
多数国家在经历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恶化。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能够抑制经济增长速度,并对贫困减少产生负面影响。不难发现收入差距的拉大抵消了相当一部分由收入增长带来减贫效应。因此,在关注经济增长会减少贫困的同时,需要将收入分配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当中,考察经济增长对贫困人群产生的影响,即探寻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者马丁(Martin Ravallion)正式提出“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概念,奠定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经济增长过程能够实现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比例超过其他群体或者整体收入增长比例,其增长便是益贫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也要求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的增长向集约式的增长方式转变,而且要求我们增长向提高整体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