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慧:京津冀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与合作机制调查(上)

 

【提要】近两年京津冀跨省市各类产业联盟蓬勃兴起,新组建成立的跨省市产业联盟超过40个,其中绝大部分成立于2015年。联盟已成为助推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新载体、新纽带。联盟助推了三地产业的互补式发展,促进了企业、产业、科技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本报告对京津冀跨区域产业联盟现状、合作路径进行了梳理分析。报告建议:1)将跨区跨界联盟作为协同发展的纽带,吸引京冀的优质资源;2)以跨区跨界联盟为纽带,承接和对接北京优质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完善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联盟的“协同效应”,激活三地隐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一、京津冀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两年,京津冀跨省市各类产业联盟蓬勃兴起,新组建成立的跨省市产业联盟超过40个。联盟成立的生成路径与发展模式呈现出如下特点。
1、跨省市产业联盟蓬勃兴起,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纽带、新载体。
首先,产业联盟促进三地产业差异化、互补式发展。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互补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从现有跨区域产业联盟的功能定位看,搭建全产业链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是构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如2014年5月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商会联盟聚合优势要素资源,用市场力量推进了协同发展。2015年7月成立的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为三地开发区跨越行政壁垒,破解开发区存在的产业雷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技术创新联盟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把北京科技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创新优势,需要在机制体制上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撑。2014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旨在通过深化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的合作,推动三地各类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2014年12月成立的“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正在成为对接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平台。2015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师资共享、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能力。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活用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在破解行业发展瓶颈,促进区域间要素流通,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从分布领域看,联盟主要集中于创新水平要求高、关联性和互补性强的领域。
在创新水平要求高的领域,企业单独研发成本较大,而联合开发则可降低成本。2014年10月由河北省机械行业协会、天津市滨海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0个产业协会(联盟)共同组建了京津冀智能制造协作一体化发展大联盟,该联盟以建立沟通机制、共享资源信息、打造协作平台为着力点,促进三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和应用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2015年4月成立的气体行业协同发展联盟,将在三地标准统一、建立气瓶联动联查协同机制及特种设备行业的协同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2015年12月成立的石墨烯产业联盟,旨在整合三地石墨烯产业资源,引导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
在关联性强的领域,三地单独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协同发展尤为迫切。以生态环保领域为例,继京津冀晋蒙等六个省市区的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土肥水事业协同发展创新联盟、京津冀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联盟等一批新联盟。
在互补性强的领域,联盟正在成为三地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的重要纽带。以钢铁业为例,随着三地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2015年4月京津冀科委、科技厅发起成立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整合了70余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机构及金融机构,围绕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开展全行业的联合行动,以提升区域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目前,产业联盟正在向医疗、农业、演艺、教育等领域拓展,相继成立的中医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跨境电商产业联盟等将成为市场主体间链接协同的重要形态。
3、从运作机理看,多以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姻和搭台为主。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力和支持起重要作用。
跨省市协同发展首先要突破地区和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因此在起始阶段三地产业联盟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搭台发起和指导。即使是完全由行业协会或科研院所发起的联盟多数也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和支持的。如2015年4月成立的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联盟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了节能减排融资额度高达300余亿元。由于多数的联盟组织反映了市场主体的要求,因而协同合作能较快转化为企业的联合行动。伴随三地产业合作的深化,由企业或产业联姻的联盟功能在逐步释放,政府与企业间、产业与科技组织、金融机构间的相互结合也将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