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中)

 

第三,智库影响力提升尚有很大空间。影响力是智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和核心要素。决策咨询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是智库影响力评价的六个重要维度。2015 年初,几份重要的智库排名榜单相继出炉,无论是全球智库排名,还是国内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均不乏中国高校智库的身影。但从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和思想创新等方面,中国智库与世界顶尖智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国际著名的智库评价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4年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在最重要的“全球智库 150 强榜单”中,7 家中国智库入围,其中两家来自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显示,从综合影响力看,全国智库前十名中,高校智库占4家,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对比,天津的高校智库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智库建设仍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很少,结构也不尽合理,每年提交的咨询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也较少。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改革力度不够。”从实际数据来看,近5年来,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发表论文数量达158万篇之多,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2万篇,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余份,中央领导采纳的仅千余份。高校智库整体建设的决策咨询影响力不足。
三、国外智库建设注重问题实效性、前瞻性及决策影响力
亚当·斯密研究所常任成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TIM指出,成功智库应具有以下特征:与媒体关系好;能够取得决策者的极高信任;资金充足;研究成果丰硕且能对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满足赞助人需要或者帮助委托机构实现研究目标的能力等。[2]从英美知名智库发展来看,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
第一,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和预见性,“想政府之所想,想政府之未想”。
对于英国智库而言,其并不以学术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为自身任务,而是将影响政府决策作为目标。因此,决策者是否考虑或者采纳其政策建议,是判断智库影响力大小的主要标准。这正是智库时刻关注和紧跟政府需要的原因所在。更进一步的,在把握政府当期需要进行研究的同时,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推动和长期的研究,才能形成研究的预判与前瞻,即“想政府之未想”。
第二,注重研究过程的有效管理,把控研究质量。
研究过程的管理可以分解为选题、组织研究、成果评审三个过程。选题主要包括委托式研究、前瞻性研究和长期研究。每种研究特点不同,相应的,在组织方面就要按照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在质量控制方面,智库通常都会在研究过程中附加一套严格的成果评审制度。如布鲁金斯学会就设立了利益冲突和评审委员会,依靠严谨和独立维护品牌形象并保证研究质量,所以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获得公众的信任;艾伯特基金会则是参照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EFQM模型;海外发展研究所对其所有研究报告,包括开题项目书、会议纪要及文献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第三,注重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成果宣传。
一方面与重要媒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人员研究动态跟踪;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众传统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网络)的推介与宣传作用,引导舆论动向,在渠道推广形式上力求多样化,Facebook、Twitter、Linkedln、Youtube等网络途径均是其重要传播渠道;再次,集中思想交流、专家互动、成果发布等于一体平台,发布研究报告和简报等出版物,建设并持续更新智库网站进行宣传,鼓励研究人员接受采访,在报纸和期刊专栏写作,借以提高智库的社会认可程度、关注程度以及决策层面的重视。最后,组织各种各样的讲座与会议。通过思想碰撞来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新,而且可以充分融合大家的观点。
CHATHAM HOUSE(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前身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专设外联部门,建立“媒体每日报送”制度(dairy everyday),在将政策见解第一时间发给媒体的同时,还给媒体提供了更多便利,凡是被授权的媒体都能在网页上看到该学会定期更新的研究动态和活动信息,其出版物《今日世界》和《国际事务》影响较大,同时,每年还出版60多分研究报告、论文和书籍。此外,其活动还包括重要人物演讲会、专题讲座、秘密讨论会、小组会议、年会等,每年举行100多场国际会议,其国际活动是保持其研究生命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