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广:正确理解和认识“供给侧改革”(上)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过去比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解决吃饭穿衣等“有和无”的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目前更多是解决“优与劣”的问题。从看病的角度来说过去的问题都是实症,就是商品短缺的问题。实症的问题好解决,政府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鼓励大家生产和投资,很快吃穿用、短缺的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实症,而是虚症,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缺乏、经济增长活力不够、经济增长耐力缺失等问题。

之前的需求侧管理更多放在激发消费者的实际和潜在需求,从而使需求引领供给。而当前中国由于收入差距导致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特征,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高端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短时期内快速增加也相对比较困难(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又取决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果,因此拉动内需必定是一个缓慢和长期的过程而非短时内可以快速解决)。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更多表现为供给侧。

从供给侧来说,中国经济既存在供应过剩问题,这主要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制成品和一些煤炭、钢铁、水泥等大宗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出现了钢铁白菜价。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这主要是高品质产品和一些新兴服务等产业供给不足。经常见诸网络的“代购潮”、“海淘热”、“疯抢马桶盖”等现象充分说明供给侧出现了结构问题。此外,一些养老、旅游、健康等新兴服务需求由于供给不足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

另外,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来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重点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大关键问题。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钢铁、煤炭、水泥等大宗产品行业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而这些大宗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的生产型生产资料而非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消费性生产资料,而且主要由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生产和供应,而国企所在地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税收、社会稳定等因素而对这些国企进行直接或潜在的各种补贴,而使在经济下行期这些企业“该倒不到”、“该死不死”,甚至产生严重的劣币去除良币现象。应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