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天津服务业持续创新(下)

 自贸区发挥强大作用

 “天津自贸区不仅仅是天津的,更是京津冀的。”此前,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在解读自贸区运行半年情况时曾表示,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天津抢占新一轮改革开放制高点,为国家试验制度,为地方谋求发展。
天津自贸区挂牌运行以来,制度创新便全面铺开,推出跨境电商试点、贸易单一窗口、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举措,政策效应释放明显。截至2015年末,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1.41万户。双向投资稳步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5家,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11.34亿美元,增长12.0%,其中自贸区利用外资占22.3%。
在自贸区效应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推进,北京、河北企业在津投资1739.29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2.6%。
随着《天津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的启动,在提出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同时,明确了政策推进时间表,也表明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正在加快。
持续加大投入下的民计民生幸福感倍增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说过,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
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收入将分配给企业、政府和居民,而居民幸福感也会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居民收入提高而增加。
依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5年末,天津全社会就业人口总量达896.80万人,其中,外来就业人口359.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2万人,占比提高到40.1%。
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同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让新增就业保持稳定。2015年,天津新增就业48.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口总量896.80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57.0%,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20项增收措施全面落实,企业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1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2元,增长8.6%。
随着20项民心工程的如期完成,保障民生口号落到了实处:提升改造散片旧楼区846个,30万居民直接受益;开工建设保障房3万套,建成7.7万套,新增发放租房补贴1.1万户;示范小城镇开工农民安置住宅503万平方米,竣工502万平方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新增养老床位836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