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天津举行。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挑战,以及“十三五”期间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来自京津冀三地数十位学者、决策制定者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还发布了三卷本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研究成果:《新时期京津“双城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把握机遇 创新天津》,分别从京津发展、京津冀关系、天津定位三个的角度探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南开大学滨海新区研究院院长周立群介绍,该系列研究成果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协同合作,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接地气,反应快,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切实管用的咨政建议。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周立群首先代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系列成果《京津冀发展研究丛书》。他认为,京津“双城联动”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京津双城联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了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全新开局。第二,北京亟待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人口规模;天津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引入新资源。“双城联动”是京津两个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京津关系不仅是“承接”关系,更要突出“对接”关系,应作足“对接”这篇大文章。第四,“协同发展”“联动发展”要有顶层设计和政府间的协调,更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在天津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看来,北京大城市病一个是生态、交通、住房和人口一系列问题,必须要解决的紧急关头。现实问题推动理论界探讨,区域板块理论是带动一个国家发展一个重要理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的层次和目标要求是阶段性的,阶段性就承认了河北在三地之间的断崖式的差距。这就要承认现实,重视差距,弥补短板,找出长板,协同推进,解决问题。理论界正在回答。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就是现在推进的协同。
张贵认为,河北的定位是“三区一基地”,还是要靠河北自身的力量。实现共赢一定要找到比较优势,就是河北的长板:劳动力多、比较廉价、土地广阔、产业空间足够承接北京天津。协同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压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河北推进“六六四三”工程,也就是说到2017年要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千万吨煤以及3千万重量箱玻璃以化解过剩的产能。承接有一个自身建设周期的问题,一定要考自身消化和转化产能。
与会嘉宾认为,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需要在谋划自身发展和处理相互关系时重新审视和把握借力首都资源与助力首都发展、引进外部资源与激活内部要素、完善硬件设施与优化服务环境、提升“转移效应”与放大“协同效应”、加快顶层设计与注重市场配置等五个关系。
南开大学校长、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院长龚克主持会议并致辞。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北京市政府顾问、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教授,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爱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刘秉镰等出席会议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