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广:无证照经营行为原因分析及有效治理对策(上)

【摘要】无证照经营行为成因复杂,治理纠正困难,容易长期存在或反复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无证照经营者躲避法规限制及追求低成本投入以廉价吸引消费者、监管治理部门协同不够、查处执法不严、信息沟通不及时和正规经营场所规划建设不完善等。对此,建议采取部门协同治理、疏堵结合治理、分类指导治理、结合信息化等新技术为治理工具,以及加强成功制度与有益经验的普及、运用好优惠与帮扶政策手段等对策,以改善和增强治理效果。

一、无证照经营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无证照经营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长期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现象,在治理上具有一定难度。其原因主要有:

  1、有的经营者为了避开有关法规的限制、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精力,选择无证无照经营。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经营场地有着相应的要求,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天津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条例》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分别规定禁止将住宅楼中的部分改为经营性用房、禁止住宅楼的底层从事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业等。但是因租赁使用这类不合规定的场地费用往往明显低于合乎规定的场所,其租赁成本只及租用合乎商业经营规定的场所的1/3。一些从事服务业务的经营者会坚持使用这类较廉价的不合规场地,进行无证无照经营。

  对于一些可以经过改进达标的场所,经营者为了回避某些严格的前置条件限制,有时也不愿办理相关证照。如消防部门对于公共营业场所的建筑、装修工艺和材料的防火安全性能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会增加经营费用和时间成本,当一些经营者不愿或无力承担这些成本时,就会不按规定办理证照。

    2、经营活动通常涉及领域较广,涉及种类较多,与之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可多达几十个,这些部门和组织一般分别行使各自职能,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管理和监管治理效果。在“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新时期,跨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更加凸显。

    另外,当前无证照商业运营服务涉及的范围较广,而基层监管单位的人事编制相对较少,监管人员数量和监管对象数量及监管区域范围之间不匹配的情况日益增多,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商业经营管理由以前注重“事前审批”逐渐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预先控制管理职能有所减弱时,有关部门若仍单纯以“突击运动式”监管执法,则很容易形成无证照经营者“检查来了时躲避转移,检查过后卷土重来”的现象,使得无证照经营问题不断反复出现,治理效果难以持久。

    3、监管治理无证照经营行为存在执法不严格和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未能起到以儆效尤、阻止后续违法经营行为的效果。在当前普遍重视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下,为了避免监管治理执法时发生人身伤害等事故以及不良群体事件并承担工作不当的责任,执法部门有可能因有所顾忌而不敢或无法对无证照经营行为进行严格查处,一定程度上形成不良示范效应,促使其他经营者也不想办理正规的营业证照。

     此外,如果无证照经营行为受到治理惩罚的机会成本较低,也不足以有效阻止这类行为的发生。无证照经营的成本投入通常明显低于有证照合法经营,即使因无证照经营行为受到经济惩罚而增加了机会成本,所受罚款往往并不算高,使得无证照经营者仍可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从而对于有照合法经营者仍然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一些从业者为了市场生存而选择无照经营,甚至会出现无证照经营者“驱逐”有证照经营者的现象。

    4、监管检查不够常态化且没有形成严密高效的监管网络,使得无证照经营行为相关信息获取或反馈不及时,难以及时采取查处行动纠正无证照经营行为。

    5、正规经营场所的规划建设布局和数量不尽合理,使无证照经营行为有可以利用的空隙。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除了看重价格便宜外往往还追求节省时间和购买便利。在人口流量较多或交通便捷之处没有正规营业场所或正规营业场所数量不足时,往往就会成为无证照经营行为的聚集地。由于消费者流量和商品销售量充足,通常会使无证照经营者在这些地点具有较持久的市场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