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广:天津定位世界 级产业创新中心 有别于京沪深

  69日,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空间布局规划》。 上述规划纲要提出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做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和示范核心。在此之前,京沪两地已经分别确定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而深圳的主政者也提出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认为,天津在科技创新上将与京沪深有所区别。“天津可以尝试把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活动变成自己的产业活动。”

  借力中关村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上述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定位,聚集创新要素,实现错位发展,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把“一区二十一园”打造成为“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上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要实施 “一五四”发展战略。

  即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一个总体目标和示范核心,以科技型企业、创新要素、发展空间、配套环境和开放合作为五个示范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支撑、资金扶持和监督考核为四个保障,全面部署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努力打造成为创新主体聚集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

  根据《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十一园”空间布局规划》,天津要将一区(核心区,包括华苑科技园等)、二十一园(科技分园,目前分别在各个片区)整合起来发展。 这些片区将着力建设“一线、两带、一城”的产业聚集区。“一线”即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新区,借重首都创新资源,构建本市高新技术产,分别向西南或向东延伸。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薄文广指出,“产业创新”的提法与天津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相关,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天津的优势。

  薄文广认为,与京沪两地不同,天津一直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对于天津而言,更实际、更清晰,也更具有可实施性。”

  上述会议信息显示,天津将明确核心区和各分园产业定位、发展方向,突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支持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竞争实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良性格局。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天津目前科技企业正在快速增长,2014年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8万家,累计达到6.10万家,新增小巨人企业630家,累计达到3003家。

  天津财经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立艳告诉记者,这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媒体对接,使得创新产品商业化。

  与京沪深等地定位明确区分

  此前北京、上海、深圳依托各自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而在自主创新方面,天津的定位与京沪深三地有着明确的区分。

  华东师大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杜德斌指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基础研究,而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虽也有一些基础研究,但是更加注重应用。而深圳则是创新配套能力更强,创意实现产业化的条件更优越一些。他认为,相应天津可以在应用方面,特别是企业创新方面多做文章,特别是与北京的一些创新成果结合,实施产业化,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14年天津科技研发投入占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低于北京的6.03%,上海的3.6%和深圳的4.02%。 截至2014年末天津高校的数量为55所,在津两院院士37名,这一数据少于武汉。而对天津更有启发意义的是深圳,当地高校数量也很少,但创新能力依然很强。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所所长郭戎认为,天津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培育活跃的、创新度高的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产业生态。

  薄文广则认为,天津要借鉴深圳经验,学习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利用。如何更紧密的产业间结合,充分利用好北京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另外则是要提升科研利用效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争取实现“放大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