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加快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

 

自2006年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国家以来,尤其是2012年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如何通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继“世界工厂”之后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国家战略的核心取向。

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

2012年,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相对应,包括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和就业在内的微观结构性数据的新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之中。尤其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的微观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推动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加速形成。微观经济结构的变革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双创”载体快速发展和聚集,形成了一批“双创”集聚区。截至2016年9月,全国共拥有众创空间3155家,是世界众创空间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由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为1337家,占全国众创空间数量的42.4%。

第二,在政府政策和创新载体的推动下,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增强,新创企业,尤其是独角兽公司数量快速增长。与20世纪80和90年代出现的两次创业潮不同,现阶段的“双创”主体是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全国逾千万网络创业群体中,大学生占到60%。2014年,近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的15%选择自主创业。

2015年,美国两家市场研究机构Spoke Intelligence和VB Profiles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共有229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其中在中国发现了33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中国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仅次于美国,高于欧洲的13家,印度的5家和新加坡的2家。

第三,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持续涌现。2017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均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势头。随着计算机、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第三方支付、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在线医疗在内的新业态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四,包括科技、教育和商事制度在内的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双创”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据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对“双创”活动的影响显著。注册公司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6天降到现在的14天,领取营业执照的时间辽宁为5天,北京为3天,深圳最短为1天。因为商事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企业创建的成本,改革后日均注册企业由之前的0.69万家上升到1.1万家。

正在发生的质变表明,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正在形成和演化。基于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新经济通过“双创”活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消费结构的变迁,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富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双创”活动惯例化和常态化,是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发展新经济需要新思维

作为新技术经济范式,数据和计算是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投入要素。围绕着数据和计算的要素化,新经济不仅表现为包括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表现为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发展。

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不同,中国的新经济是第二次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持续融合,构成了新经济发展的主导逻辑。在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数据和计算的智能化推动产业分工的持续细化和深度融合。

新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即新实体经济。随着互联网向实体经济的渗透,新经济发展将持续带来包括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流通方式、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一系列新变革。

长期以来,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更多地依赖对传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论认识。可以说,工业化思维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当前经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新经济的科学认识,将会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制定有效的策略。

三、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信息成本最低的科技产业革命。基于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无论是在微观结构还是在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结构方面,新经济都与传统经济存在重要差异。从实际情况看,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方面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型创新区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的第一和第三阶段,包括位于近郊和远郊区的乡镇、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内的工业聚集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2012年以来,新型创新区则成为城市规划和更新改造的新方向。与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不同,作为新经济聚集区的新型创新区首先是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新创企业、众创空间和加速器的集聚区。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是新型创新区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决定新型创新区主要是城市中心区和次中心区更新改造而来,强调交通、住宅、办公和商业及商务配套的邻近性和便利性。人口、知识密集度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新型创业区充满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

第二,互联网和数据平台:资源配置的新机制

与工业经济相比,在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平台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对平台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充分认识,是理解新经济发展规律和逻辑的关键。

数据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链式交易、制造和供给体系,实现设计、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网络化,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促进社会分工的加速细化。同时,数据平台不断重塑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向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通过打破了传统创新组织之间的界限,降低知识重组的成本,使“双创”成为经济活动的“惯例”。

第三,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发展

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导的互联网创业是当前“双创”活动相对活跃的领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业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代表了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第四,“政产学研”新型混合组织的涌现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原创成果的转移转化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如何通过“政产学研”新型混合组织的创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之间、国内和国际之间的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是原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沿。

第五,开放和包容性的统一

在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双创”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相融合的特色。“双创”活动的开放性不仅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开放协同,而且表现为“双创”生态系统的国际化,是以全球研发为导向的。包容性创新是指中国的“双创”不仅适用于城市和高端市场,同样适用于农村和中低端市场。地域和市场广阔和多元化,是中国创新具有很强包容性产生的根源。

四、可能面对的挑战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努力,尽管在创新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同样需要面对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工业经济发展的观念。工业经济的思维仍然在制约着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加速工业化阶段,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策略,但是在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引智创业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成为政府新的策略选择。

第二个挑战来自体制改革或创新的滞后无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双创”的市场机制;二是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界定在内的法律和规则体系,在创新经济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就像中央银行,是新知识创造和商业化的催化剂;三是促进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学、产业界协同的体制和制度。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如何适应创新2.0时代,形成开放、包容和共享的企业创新理念和思维,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领军型创新企业持续涌现的关键。

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始于1979年且贯穿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全过程。无论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市场取向的渐进改革方式和工业化过程中持续的市场创造,都属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创新之作。

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国家至今10年过去了,创造“中国奇迹”续篇的“秘诀”同样开始被我们掌握。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再是科技产业革命的追随者,而将成为引领者。由此所创造的科技、制度和文化成果,不仅构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且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世界繁荣与和平作出贡献。

(来源:2017年6月26日《天津日报》 作者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