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非首都功能疏解特点与天津有效对接策略(上)

摘要: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和资料搜集,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序、功能疏解的布局、行业类型、产业链环节构成等方面,剖析总结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四大特征。天津在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中,要以“四严一守”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协调各地对接工作,避免无序竞争。要找准承接点和对接源,建立“一对一”、“点对点”、“园对园”的精准对接模式,争取“引入一个大企业、带出一个产业集群,建成一个示范园”。具体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合作为重点,以园区共建为主线,以政府协作为平台,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与远郊区要分工合作、共同发力,以北京新功能引入为契机加快天津引智建设,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经营管理城市等。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特点

1、从时序来看,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中,控制增量、调整存量、转移产业、新功能引入多措并举,有进有退、增减衔接。其中,2014年和2015年,比较侧重于增量控制和存量调整,分别颁布了《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控制新增产业和关停退出污染企业成效明显;同时,产业转移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在医疗、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疏解对接初见成效。2016年在增量控制、存量调整、产业转移分领域进一步推进的基础上,加大了高端产业的“聚”和“招”,引入了以“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的产业为载体的新功能,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年版)》和《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年版)》,吸引高精尖产业。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现阶段疏解实际情况,预计2017年“非首都功能”增量得到有效控制,存量调整取得突破进展,转移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提升首度功能为特征的金融、文化、科技、服务等产业加快集聚。2020年一批企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将取得明显成效。

2、从功能疏解格局看,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在北京内部疏解,即从北京中心城区向北京周边各区疏解;行政性服务机构向通州疏解;一般制造业、区域性交易市场和仓储等主要向河北疏解;向河北输出的产业多集中在唐山、廊坊、保定、沧州、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北京周边地区、有特殊地理优势或特殊资源以及具有港口、矿产资源、产业基础、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的地区。先进制造、研发转化、高端服务机构等主要向天津疏解,疏解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武清、西青等政策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独特、发展前景可观的地区,其他中心城区和环城区相对较少。

3、从行业类型看,产业转移、产业创新和产业分工并行,产业层次日趋明朗。向河北疏解的主要集中在在钢铁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工、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业。从数量上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这些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对资源和劳动力依赖性强、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向天津疏解的倾向于装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产业链环节看,向天津疏解的倾向于研发环节;向河北疏解的倾向于制造环节。

4、从对腾退空间的有效补充看,北京在坚持“四严一守”(严格产业禁限目录执行,严控新增产业和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严控城六区新增建设用地,严控新增非首都功能,坚守2300万人“天花板”)、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在围绕着“高精尖经济机构”,积极注入新功能,以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建设。如推动三大科技城建设、实施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

二、天津有效对接策略

1、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北京为对接重点区域,同时,兼顾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紧紧围绕天津产业发展优势,“一对一”深化项目洽谈和对接工作。结合天津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围绕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精心策划一批有前景、有把握、质量高、规模大的重点项目,制订具体的对接目标,开展重大项目合作。具体围绕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突出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对接,努力打通产业上下游,健全产业配套;强化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对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等领域的招商,积极对接金融、教育、研发、医疗等优质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层次提升。紧密结合天津农业“三区”(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重要项目对接。

2、以企业合作为重点。产业对接,企业为主。要形成产业集群,必须突出招强引优,抓好招大引强、引优引智“点对点”的精准招商引资工作。具体要以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加大国内国外开放交流合作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民营500强企业,促进资源要素对接。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某行业内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竞争优势明显,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和拥有独特技术、专利和优秀创业管理团队、处在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企业。尤其是针对天津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走出去进行对接,着力瞄准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展定向对接,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配套;针对行业前景较好、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加大对接力度,借此激活调动本土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