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刊登我院学者研究观点

未标题-1.jpg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要紧密结合天津实际,打开头脑上的“津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对标对表中锐意进取,用思想和智慧的活水激荡改革创新的一江春水,让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和生动实践。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津门策论”专版,诚邀有识之士,激发头脑风暴,为推动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落地落实献计献策。专版文章要突出问题导向,紧扣天津改革发展中重点课题,有的放矢,聚神聚焦;突出实践特色,用科学理论推动实际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突出创新思维,讲新话、献良方、提诤言,发思想之先声;突出求真务实,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多“策”少“论”,富有建设性,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多出“金点子”、提供“金钥匙”。

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是构建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组织在内的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建构创新生态系统

天津经济进入转型的攻关期,如何通过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城市转型过程中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天津经济能否打赢转型攻关战的关键。

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彻底改变天津经济增长方式,由制造城市转型升级为依靠知识和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城市。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第一,实现更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是落实中央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中的“一基地三区”建设。尤其是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本身就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第二,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依靠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是指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而且指整个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前沿城市。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共生共融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其中加快实施包括“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内的国家战略,成为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实现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是构建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组织在内的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栖息着三大群落: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其中,依托长远战略眼光,基础研究群落负责创造新知识和提出新概念,开发群落则着重于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应用群落则把验证的技术和产品扩散到相关产业和散布到全世界。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是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和作用、共生共荣的结果。多元创新主体围绕技术集成、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形成多种多样的合作,任何局部链条和环节都关系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绩效。

与创新体系概念不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更加强调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再到规模生产的自我组织以实现报酬递增。政府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增进和弥补市场,而且表现为能够集政治家和战略科学家的智慧提高科技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能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是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城市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抓手,通过制定和实施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增长动能的转换,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天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刘 刚)

从人才、资本、土地、地方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供给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

创新制度供给

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天津的地情和特点,从人才、资本、土地、地方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供给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

1.创新人才供给。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和集聚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天津对创新人才应采取“调存量”与“强增量”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存量上打造“政产学研金”的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搭建高新技术服务业平台和载体。在人才增量吸引上,应根据我市自身产业特点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吸引的精准化水平,尤其是充分利用北京严格控人和雄安严格控产的有利契机,通过城市发展前景以及医疗、教育、卫生、宜居等完善的社会配套服务来精准吸引所需人才。

2.创新资本供给。我市正着力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以及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这些新兴产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本介入。应将“海河产业基金”进一步做大,使有效资本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同步匹配,同时结合我市的融资租赁等优势金融产业为新产业在津发展提供资金和渠道支持。针对天津国企“大而不强”的特征,加大国企混改力度,积极吸引非公资本进入,为国企“减脂强身”。同时本着“天津之外都是外”的原则,将“引央企、调国企、强民企、招外企”作为创新资本供给的重要手段,扩大资本供给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创新土地供给。天津产业用地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等特征,应深化天津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对于天津一些效益不强的工业园区,适当采取增建、合并、托管等方式进行整合,构建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相挂钩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土地,实行有保有压的土地差别化政策。通过GDP和利润分成等方式强化土地的区级统筹规划,并对符合重点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目录导向的用地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的用地成本。

4.创新政府管理供给。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要发挥协同效应很大程度上需要地方政府的高效管理。创新政府管理供给重点应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精心、专心和用心的服务,由“有啥做啥”向“吃啥做啥”的“店小二”服务转变,助力企业成长。企业在津运营往往需要和政府的多个审批部门打交道,从意向签订—项目引进—项目投产—后期发展的产业发展全过程中,企业需要必须办理的各种手续和要件数以百计,天津应以“只让企业跑一次”为标杆,强化和完善对企业的各种高效服务,让政府及相关部门指导和帮助企业来办理手续,同时加强对各委办局的协同和督办,打造企业全程追踪服务的“天津口碑”。

(作者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薄文广)

文章刊载于2018年10月24日《天津日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