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产业振兴推进全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1.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
通过大量调研,有计划、有步骤地提炼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和符号,加强分类引导,尤其注重通过环境硬约束、政策性强制等手段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补齐资源本底短板。在国家土地政策框设的架构下,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灵活巧用土地政策,优先做好乡村绿色产业用地保障,并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研究出台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的管理支持政策,推进土地复合利用。加大力度开展土地整治,盘活乡村各类闲置存量土地,释放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空间。在资源环境脆弱区,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注重产业间合理的生态关系,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资源环境优势区,将资源环境优势与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信息、现代物流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乡村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获益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品质,优化功能。
2.立足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民从三产融合与三生统筹中受益
以综合体为载体,促进农业内部产业、农业与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充分结合,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充分挖掘乡村生态、生活功能,积极培育综合产业支撑体系,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加工园、农业休闲观光园、农业采摘园、现代农业养生园”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多元投入机制、金融创新机制、信息技术渗透机制等关键要素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一区一优势、一镇(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设计有利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项目事前科学评估、事中及时掌握进展动态、事后监管评价等相关制度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带动农民从三产融合和三生统筹中广泛受益。
3.注重科技发力,推进“互联网+” 助力产业振兴
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渗透乡村产业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及农户各环节,搭建创客服务平台、农特产品电商平台、涉农科研推广服务平台、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等,推进乡村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生态资源等要素配置手段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智能管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需结构优化,生产率提升。推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和乡村产业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科技创新联盟,以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依托,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扶持农村电商园区建设和电商平台打造,筹建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直销总汇线上线下平台和优质农场联盟直销平台。鼓励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各类展会节庆活动,引导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电商企业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开展生鲜农产品O2O、“网订店取”等新模式运用,形成和发展一批电商镇、电商村。
4.以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为契机,深度拓展我市乡村产业外向发展空间
树立大市场、大开放、大发展的意识,从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拓展我市乡村产业外向发展空间。以滨海新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及相关地区涉农产业的投资与合作,鼓励我市涉农企业在市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京冀和相关省区市企业在我市设立出口型农业企业,吸引涉外农企总部入驻,鼓励我市涉农企业走出去,形成市外建基地、市内搞研发、海内外拓市场的开放型发展格局,在京津冀、环渤海、北方甚至全国、世界范围内带动我市乡村转型升级。重点借助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探索实施涉农产业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设进口农产品绿色通道、完善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制度、开展涉农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形成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5.加大考评力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对国家层面未来乡村产业政策发展趋势预测的把握,加大力度对项目发展前景和实施持续性等进行重点评估。围绕“政策+考核”,建立乡村产业振兴的约束考评机制,通过机制创新、示范引领和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落地。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土地合作型”经济、“资源开发型”经济、“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经济,鼓励村集体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与各乡镇(办)结合,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把好“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班子”国家政权体系的末梢神经,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治理能力,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和专项服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重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退出农村“小散乱污”企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绿色经济。
6.坚定文化铸魂,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隐形翅膀与软实力
注重通过文化渗透加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重视村级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重塑与构建,强化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实施落实,培育农民乡村公共精神,获得产业兴旺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先进文化引领,提供具有天津特色的农耕、民俗、乡土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定期开办“乡村道德讲堂”、“乡贤讲理堂”、“三农新论断”等,规范乡规民约,弘扬孝德文化,宣传我国“三农”发展历程,让优秀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通过各种形式各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加快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凝聚起乡村产业振兴的精气神,增强“自我革新”与“自我否定”的勇气与魄力,唤醒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贡献智慧和能力。
秦 静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区划所 副研究员
周立群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教授